生平

 

  • 1921

    9月14日於中國貴州省貴陽市出生,小名「蘭蘭」。

     

    謝家家境富裕,作風開明。母親樂碧純,貴陽文人世家之後。父親謝根梅,原為樂嘉荃(謝母之父)的門生,出身寒微,但才華出眾,獲老師賞識,許配長女下嫁。謝根梅後來成為清末維新官員,更曾參與辛亥革命。

     

    周歲前與父母居於湖北省漢口市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1928

    舉家遷居上海。

    1921

    1920年代,謝景蘭與父母

  • 1929

    謝母雅好自然,無法適應上海的喧鬧,謝父因此在杭州葛嶺上購地造宅,興建花園別墅,謝家自此定居西湖湖畔。謝母閒時,喜與子女遊覽杭州勝景——虎跑泉、九溪十八澗、水樂洞、三潭印月、孤山……謝景蘭自小在秀麗的山湖氤氳下成長。

     

    入讀美國傳教士開辦的杭州私立弘道女子學校,接受西方現代教育。在樂歌與舞蹈方面相當早慧,謝根梅為栽培她,特意從一個美國家庭手中購入鋼琴,供她在課後習練。

     

    謝景蘭自小深具主見,就讀弘道期間,受洗皈依基督教,並曾因在農曆新年期間,拒以傳統禮儀下跪祭拜祖先,與父親爭執。

    1929

    謝家大宅的西湖美景

  • 1935

    謝景蘭14歲,經就讀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(簡稱杭州藝專)的表姐介紹,認識同校的趙無極。

     

    趙家家世顯赫,與謝家門當戶對。然而,謝梅根認為藝術家的性格過於浪漫,不是可以付託終生的人,並不贊成這段戀情。惟二人仍然偷偷往來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1937

    七月,日軍全面侵華。同年八月,母親決定帶同全家返回自己的貴陽大宅,逃避戰火。

     

    謝家從杭州出發,乘搭火車到達江西,轉以水路前往漢口後,換乘火車抵達湖南。最後是乘汽車走過崎嶇山路,從湖南進入貴州。整趟旅程耗時三星期。

     

    謝母回到貴陽老家後隨即病倒,並於兩個星期後離世。

    1935

    1938年謝景蘭與趙無極在貴陽

  • 1938

    趙無極跟隨杭州藝專撤至湖南沅陵。他在暑假期間,長途跋涉兩日,前往貴陽探望喪母的謝景蘭。

     

    謝根梅被趙無極的誠意打動,接納了二人的關係。徵得父親的同意後,謝景蘭與趙無極訂婚,其後於國立藝專修讀音樂。

    1938

    三十年代末在杭州藝專就讀時期的謝景蘭

  • 1941

    趙無極祖父去世。與趙無極未理中國「守孝三年」的舊俗,在戰事期間前往香港註冊成婚。

     

    為避開日軍佔領區,二人婚後繞道河內,步行一個月才成功返回重慶。由於逃亡生活過於艱辛,第一個孩子在出生第一個星期,就因白血病夭折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1943

    與趙無極入住重慶嘉陵江畔住宅,誕下獨子,取名趙嘉陵。

    1941 1941
  • 1945

    八月,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後,杭州藝專遷回西湖原址。與趙無極返回葛嶺別墅居住。畫家林風眠、作家徐遲、無名氏等,都是二人在西湖湖畔的座上客。

     

    入讀上海音樂專科學校(現為上海音樂學院),師從有「中國聲樂教育的奠基人」之稱的蘇聯籍聲樂家蘇石林(Vlarimir Shushlin),接受花腔女高音訓練。後來因生病誤診,聲帶受損,未能繼續發展歌唱事業。

     

    趙無極開始籌備赴法進修。

    1945

    與林風眠(左)在杭州

  • 1948

    在前法國駐華使館文化專員、東方學家瓦蒂姆·艾利塞夫(Vadime Elisseeff)幫助下,歷時兩年,與趙無極獲發法國簽證。又獲趙無極的父親資助三萬元美金,讓二人安心在法國遊學。

     

    2月26日,與趙無極登上「安德列.勒邦」號(André Lebon)客輪。

     

    4月1日,「安德列.勒邦」號抵達馬賽,即日換乘夜間火車,翌日到達巴黎里昂火車站;入住蒙帕那斯的旅館後,當天下午就去羅浮宮參觀。初到法國,與趙無極樂不知倦地學習法語、到訪美術館與畫廊、欣賞音樂會等等。

    1948

    1948年趙謝赴法前,與趙家親屬攝於上海碼頭

  • 1948年謝景蘭於「安德烈·勒邦」號

       

  • 1949

    在巴黎14區的綠磨坊街一間小工作室定居,與雕塑名家賈柯梅蒂為鄰。

     

    與長居巴黎的常玉結為忘年之交,經常到常玉位於沙坑街(Rue de la Sablière)的工作室閒談請教,直到1966年常氏逝世為止。

     

    同年,趙無極在德汝貝爾石版畫工作室認識著名詩人亨利.米修。在米修帶領下,二人成功踏入法國藝術圈,與傳奇藝術經理人皮耶.勒伯、漢斯.哈同、瑪麗亞.艾蓮娜.維埃拉.達.席爾瓦、尚-保羅.里又培等結交。又經常拜訪荷內、杜西等畫廊,與美國的山姆.法蘭西斯、比利時的皮耶.阿列欽斯基等畫壇新貴切磋。

     

    入讀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,跟隨大流士.米堯、奧利維亞.梅湘與加隆兄弟等音樂家學習賦格與作曲。

    1949
  • 1950

    受美國現代舞大師瑪莎.葛蘭姆的紀錄片啟發,對現代舞產生強烈興趣。與里又培前妻弗朗索瓦絲·莉斯比荷(Françoise Lespérance)、傳奇出版人布維爾(Jean-Jacques Pauvert)的夫人克里斯蒂安·莎維亞(Christiane Sauviat),一同在巴黎的美國中心接受「葛蘭姆技法」訓練,師隨維爾納(Karin Waehner)。

  • 1952

    小提琴家范甸南(Marcel Van Thienen)將米修的詩篇〈慢吞〉(La Ralentie)改譜成曲,於法蘭西畫廊舉辦發佈會。謝景蘭出席,並在米修介紹下,與范甸南相識。

  • 1954

    12月2日,出席有「電子音樂之父」之稱的愛德格.瓦雷茲於香榭麗舍劇院的《沙漠》(Déserts)發佈會。經米修介紹,跟隨瓦雷茲學習電子音樂製作技巧。

     

    1956

    返回中國,留居六個月,摸索二十世紀的前衛音樂、舞蹈和繪畫如何從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汲取養分。

     

    1957

    與趙無極離婚,獨自搬往巴黎北郊聖璜區。

  • 1958

    謝景蘭37歲,與范甸南再婚,將名字從 Lanlan 改為 Lalan。

     

    在范甸南父母家中的小洗衣房成立電子音樂工作室。瓦雷茲曾探訪他們的工作室,分享新作《沙漠》,又為二人合譜的實驗性曲子提供意見。

     

    婚後鼓勵范甸南製作動態音樂雕塑,獲范甸南回贈水彩一盒。謝景蘭從此開始執筆作畫。

    1958

    約1960年,謝景蘭與范甸南在法國馬勒爾

  • 1959

    巴西現代舞蹈家傑拔陀.摩塔(Gilberto Motta),根據謝景蘭的樂譜,創作《超現實主義2001》(Surréalisme 2001),參加法國編舞研究協會(A.F.R.E.C.)主辦的「舞蹈檢測劇場」(Théâtre d’Essai de la Danse)。

     

    謝景蘭曾加入法國具象音樂(musique concrète)早期領導人舒弗(Pierre Schaeffer)成立的電聲研究小組與巴勃(Pierre Barbaud)創立的「算法音樂」(Musique Algorithmique)研究團體,參加了後者在羅丹美術館的音樂演奏會。因為對團體的藝術規則心存疑慮,認為這些物質化條件會削弱創作者對音樂的敏感度,她在兩個團體皆未久留。

    1959

    1959年6月23日,謝景蘭參與算法音樂研究組在羅丹美術館的音樂演奏會,表演〈鯨魚頌歌〉(La cantate de la baleine)

  • 1960

    於巴黎科茲畫廊(Galerie R. Creuze)舉辦第一次個展,賽努奇博物館館長瓦蒂姆·艾利塞夫撰寫展覽前言。早期的抽象作品,以甲骨文、金石圖案演變的符號及書法式線條組成,色調濃烈,筆觸粗獷。

     

    獲法國新浪潮紀錄片導演克里斯.馬爾卡邀請,為《以色列建國夢》製作配樂。

    1960

    科茲畫廊(Galerie R. Creuze)個展海報,法國巴黎,1960年

  • 1961

    《以色列建國夢》榮獲1961年柏林影展最高榮譽之金熊獎,謝景蘭於同年獲法國曲家與音樂編輯協會(La Sacem)認證為電影作曲家。

     

    為舞蹈老師維爾納(Karin Waehner)的現代芭蕾舞團在赫卡米劇院(Théâtre Récamier),和其他省城文化中心的公演作曲,也為萊雯(Rita Roitman)舞團在紐約曼哈頓考夫曼音樂廳(Kaufmann Concert Hall)的演出配樂。

  • 1963

    於愛丁堡紙背畫廊(Paperback Gallery)舉辦第二次個展,著名荒誕派戲劇家尤內斯庫(Eugène Ionesco)為其撰序。

  • 1965

    遷居巴黎北郊馬勒爾。她陷入創作瓶頸,決定輟筆一年,專心研究中國傳統山水畫、老莊哲學。有「馬一角」、「夏半邊」之稱的南宋畫家馬遠、夏圭,其作品啟發了謝景蘭後來的構圖與用色。

     

    她的作品從抽象轉向具象,從極端的個人情感轉向追求意境的「內心風景」。畫面出現日月、山峰、岩石的輪廓。色調十分柔和,常用白色、淡黃、輕灰、淺棕。線條充滿節奏,流露出一種安定的力量,反映她對生命的覺悟和內省。

    1965 1965 1965 1965
  • 1966

    於巴黎第七畫廊(Galerie 7)舉辦第三次個展,尤內斯庫(Eugène Ionesco)撰序。

     

    為馬爾卡的《若我有四頭駱駝》(Si j’ avais quatre dromadaires)配樂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1967

    於法國斯特拉斯堡波娃畫廊(Galerie Hélène de Beauvoir)舉辦個展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1968

    遷回巴黎市中心瑪黑區(Marais)。

    1966

    1966年謝景蘭(右二)與荒誕派劇作家尤內庫斯(右一)在巴黎第七畫廊

  • 1971

    謝景蘭融合音樂、繪畫、舞蹈,創作了全新的藝術形式——「景觀」(Spectacle)。

     

    於巴黎列普耶畫廊(Galerie Jacques Desbrière)個展——「內外世界」(Intérieur-externe),首次展演樂、畫、舞並列的「景觀」。其中的音樂舞蹈部分,取名《循環》(Le Cycle),由謝景蘭作曲與編舞,墨西哥現代舞蹈家帕羅馬里演出舞蹈。

     

    與「景觀」表演一同登場的畫作《突然的藍》獲法國文化部永久收藏。

  • 1972

    於巴黎卡登藝術空間(Espace Pierre Cardin)、拉昂文化中心(Maison des arts et loisirs)舉辦「內外世界」個展暨表演。

     

    為馬爾卡《鯨魚萬歲》(Vive la baleine)配樂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1973

    由巴黎艾莉絲.克蕾賀畫廊籌辦,於小皇宮美術館「中國藝術五千年」展覽呈獻新的「景觀」表演——《三價》(Trivalence)。

     

    憑綜合藝術研究計劃《平行研究:繪畫、音樂、舞蹈》,獲得法國文化部的特別獎金,得以大力推廣「景觀」表演。

     

    在這階段,謝景蘭希望拉近大眾與藝術的關係,認為只有獲得大眾的了解與支持,藝術家才能獲得創作自由。因此,在七十年代至八十年間,她積極走進法國不同地區的文化中心,舉辦跨媒體藝術展覽,其中包括十二場「景觀」表演和四場與范甸南合作的雕塑—繪畫聯展。

    1972 1972
  • 1975

    榮獲法國文化部頒授「藝術與文學類騎士勳章」。

     

    於巴黎東郊丁香鎮購入一所廢棄工廠,改建成與范甸南的工作室與居所。在法國聖昆廷-伊夫林大眾之家發表《三價2》(Trivalence 2),並且與該機構合作,定期舉辦表演,直至1983年為止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1976

    於法國巴黎海因里希.海涅文化中心演出《夢非夢》。其中謝景蘭擔任作曲、場景調度,日本現代舞者矢野英征擔任編舞、表演。

  • 1978

    為法國國家電視二台牽線,前往北京提出中法合拍《絲綢之路》的計劃。可惜國內局勢未穩,最終未能成事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1979

    獨子趙嘉陵與妻兒到巴黎定居。

    1978

    1980年法國總統季斯卡夫婦於北京大使館宴請中國政要,牆上是謝景蘭的油畫《天堂裡有處缺口》

  • 1981

    6月26日,美國三藩市州立大學教授兼藝術評論家許芥昱,到丁香鎮探訪謝景蘭,其後於8月完成訪問記錄〈鎔音樂、舞蹈、戲劇於繪畫的謝景蘭〉(Xie Jing-Lan: ses peintures imprégnées de musique, de danse et de théâtre)。

     

    於法國巴黎貝林畫廊舉辦個展,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安德烈.伯恩.周弗華撰寫展覽目錄前言。

  • 1982

    巴黎東方文化語言學院學生貝德洛(Dannielle Berthelot)完成碩士論文〈中國當代畫家研究—拉蘭〉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1983

    於法國聖昆廷-伊夫林大眾之家表演《三價 3》(Trivalence 3),由謝景蘭、范甸南作曲,矢野英征主舞,是為最後一次「景觀」表演。

  • 1984

    謝景蘭多次返回中國,從當地的自然風光與東方文化中獲得新靈感,作品回歸抽象。與早期濃重風格相比,構圖用色更加熟練圓滿。色彩跳躍,對線條的運用達到了心手合一的境界。線條跳躍豐富,曲線如電音頻率,連接的黑點如輕快的踏舞。

  • 1988

    在金合歡鎮另闢工作室。受當地宜人的地中海氣候吸引,留駐時間漸多。謝景蘭晚年的重要畫作,大部分在此地完成。

  • 1990

    法國歐亞文化協會(L‘ Association Culturelle Confluences Europe - Asie)與巴黎卡登藝術空間聯合為謝景蘭舉辦大型個展,由當時的巴黎市長雅克·希拉撰寫序言。是次展覽中,謝景蘭再有全新的藝術嘗試——《水的誕生》音樂影片。該作品由五十五張投影片組成,呈現天地在水中從誕生到毀滅的過程,謝景蘭創作電子音樂作伴奏。

    1990

    1990年謝景蘭與趙無極在卡登藝術空間

  • 1992

    法國文化部首度將6月12日至14日定為「詩歌之日」,舉國歡慶。謝景蘭應邀參與巴黎吉美國立亞洲博物館舉辦的亞洲主題詩畫展,發表法文詩篇〈友誼〉(Amitiés)、〈金合歡鎮〉(Bormes-les-Mimosas)、〈溪之流〉(Le fil du Ruisseau)等,是唯一一位詩畫俱備的中國藝術家代表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1994

    參與蔚藍海岸市鎮勒拉翁社(Le Lavandou)之「三位女性,三種探索」聯展(3 Femmes, 3 Recherches),同場參展的還有畫家露貝塔.岡薩雷斯(Roberta González)、法國政黨國民聯盟成員嫣.皮婭(Yann Piat)。

    1992 1992
  • 1994年謝景蘭在金合歡鎮的工作室
  • 1995

    策劃全新的「景觀」表演——《氣功之舞》,於4月13日邀請拉斐爾.朱培伊(Dupouy Raphaël,拉蘭網絡創辦人)到金合歡鎮工作室,拍攝預演。

     

    4月19日,因交通意外離世,享年74歲。